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,镇巴县委组织部认真落实中央、省委、市委和县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各项决策部署,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机结合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党员群众主体作用,为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提供坚强组织保证。
整顿提升强堡垒
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“三访三查”行动和村党组织标准化示范创建,抓两头促中间,强弱项补短板。
坚持常规整顿与动态整顿相结合,不设指标、不定比例、应整必整,纳入县级软弱涣散整顿村18个,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中集中整顿五类问题突出村17个,对标中组部提出的“新五类”问题村,集中摸排整顿软弱涣散村8个,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热点、难点问题50多件,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,先后使43个村实现“后进”变先进。扎实推进“整村夯实、整镇推进、整县提升”三年行动计划,深入开展“百村示范、千村达标”活动,先后创建县级达标村84个,市级示范村16个,省级示范村5个。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,新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92个,村级活动阵地面貌焕然一新。
严把标准强队伍
严格换届选举程序,从严把好“五选八不选”标准选人用人关口,坚决防止“村霸”、涉黑涉恶等人员插手基层事务,进入村干部队伍。
建立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人选资格县级部门联审制,健全村(社区)“两委”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干部动态调整台账。换届后村党组织呈现高中以上学历、女委员比例、新提名党支部书记“三个明显上升”,其中新提名党支部书记82人,较上届同比上升33.2%。
对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面摸底、综合研判,推动全县15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“一肩挑”。指导镇办选优配强“一肩挑”工作力量,申报创建“一肩挑”示范村6个。严格落实《陕西省村党组织书记县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全面完成181个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人事档案审核备案工作。建立“一肩挑”后备干部人选动态调整机制,全县共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57人。
宣传发动强引领
严格落实“主题党日+”“三会一课”、党员双评议、党员积分制管理等组织生活制度,推动基层党组织认真履行组织、宣传、凝聚、服务群众职责,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得到有效发挥。
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引导,持续深化“三抓三当一引领”强党建促脱贫攻坚活动,精选2800余名党员组建201支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,高擎“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”旗帜,叫响“我是党员我争先”口号,发扬冲锋在前、吃苦在先和滴水穿石精神,充分利用广播、微信、宣传栏等载体,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,鼓励群众积极举报“涉黑涉恶”和“村匪屯霸”人员,使每名党员群众成为扶正祛邪的战斗员。
坚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作为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,采取走出去、请进来方式,依托省外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和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、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纪念馆等本土红色资源优势,先后举办村(社区)干部培训12期,共计培训3860人次。
健全机制强保障
坚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,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,层层压实责任。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扫黑除恶基层组织建设组,制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《实施方案》,做到职责清、任务明、靶向准。
实施基层党建“书记项目”清单县委组织部报备制度,深化党建联系点制度,强化党建工作指导。全面推行村级“小微权力”清单制度,实行重大事项决策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持续推进村级党务、村务、财务公开常态化、规范化。全面落实村干部待遇报酬、离任补贴、工作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,建立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,每年新增400余万元大幅提高村(社区)干部补贴标准,每年新增78.73万元用于农村、社区、非公和社会组织四个领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。
县财政按照每个村(社区)2万元的标准设立基层后备干部人才专项经费专户,专门用于村干部学历教育、培训学习、关爱帮扶。每年选送2-3名村干部或村级后备力量接受大专层次学历教育,累计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9名,不断拓展村干部发展空间,有效激发干事创业热情。